给不给宝宝喂水

6个月内喂水肯定不如不喂
喂水太多可能营养不良
纯母乳喂养阶段的宝宝胃容量本来就小,新生儿的胃尤其如此。几勺水就可能占掉了新生儿胃口的一大半。
水无法带给宝宝营养和热量,但是会产生饱足感,让宝宝吃奶变少,之后可能导致以下情况发生:
❶ 黄疸无法及时排出;
❷ 可能会引起生理性减重后无法及时恢复到出生体重;
❸ 新生儿给的刺激减少,妈妈的泌乳量也很难得到保障;
❹ 摄入过多的水分还可能引起水中毒。
长此以往,对于宝宝的生长发育是有害的。
万一不卫生可能会生病
实际上,我们的饮用水很容易受到污染。别的不说,大部分家庭给宝宝喂水用的奶瓶就非常容易出现卫生死角,滋生病毒细菌。
宝宝渴了就吃奶,是自己主动补水
一般情况下(宝宝生病脱水的情况除外),如果妈妈奶量充足,在宝宝饿了渴了想吃奶的时候就会喂宝宝的话,就不需要额外喂水。即使很热的天气也是如此,因为口渴的宝宝会更频繁地要求吃奶。
正常吃奶就不缺水?
尿黄不说明缺水吗?
尿黄是否说明宝宝缺水?
答案是:有可能,但不一定!
儿科专家观点如下:
尿黄不一定意味着缺水。首先要明确尿黄的原因,如果是疾病引起的,如发烧、腹泻等,有医学指征的,可以适当喂水。而单独讲尿黄这么一个现象,不能确定是不是水分摄入不足的指征。
如果没有腹泻发烧这些症状来作证尿黄确实是缺水的医学指征,宝宝很健康,只是单纯的尿黄,其实不能得出需要喂水的结论,喂了水也不见得就能解决尿黄。
如果因为疾病或天热出汗等,导致水分摄入不足,而引起尿黄,适当喂水也可以,但不能过量。婴儿过多摄入水分会减少其他营养素的摄入,影响生长发育。
如果宝宝健康,也愿意吃奶补充水分,那么6个月内纯母乳喂养的婴儿就不需要喂水。如果是配方奶喂养,或者混合喂养的婴儿,只要吃的是专门给婴儿的配方奶,并且正确冲调,那也不需要喂水。
—— 王勇 成都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、成都大学临床医学院副院长
就算宝宝不缺水,
少喝点水去火,有问题吗?
没问题。但是这个“火”,喝水不一定能去了。
中医大夫告诉我们:
“上火”是一个通俗的叫法,但和我们中医有很多联系。我们简单地说说“上火”的表现,比如:口干舌燥、嗓子疼、口舌生疮、眼睛分泌物增多、皮肤上长痤疮、疖肿、小便色黄、大便干燥等。虽然这些表现都可以称作“上火”,但是要缓解这些症状,中医讲究“辨证论治”,并不是只用一种方法就能解决。
用喝水来解决“上火”的问题,在逻辑上是有问题的。在咱们大自然中,水可以灭火,但是这里“上火”的“火”可不是实实在在的火。这个“火”简单地讲是一种病因。此时仅仅用喝水,这么一种简单的方法,怎么能解决全部问题呢?
那么喝水是不是也能缓解一些“上火”的症状呢?确实可以缓解一些因为缺水而导致的“上火”的表现。比如,婴儿在一个燥热的房间时间久了,表现出皮肤干燥、口唇干燥,那么喝点水就能缓解了。再比如宝宝一上午不喝水,发现小便黄,那么这时候多喝点水,小便黄的问题就能缓解了。
但是因为其他原因导致的“上火”的症状,靠喝水就解决不了了,还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。
—— 翟瑞洁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皮肤科主治医师
看完两位医生的回复,我们发现,中西医在这个问题上达成一致了:由水分摄入不足导致的症状,需要补水解决;如果不是,喝水也没用。
“缺水”的判断标准,送给大家参考:
宝宝缺水通常的表现有:小便次数变少、小便变黄、嘴唇干燥、烦躁不安甚至哭闹等。
宝宝轻度到中度脱水通常的表现有:一天小便次数少于6次;嘴唇焦干,甚至可能开裂;哭的时候眼泪变少;囟门比平时下陷更多。
宝宝重度脱水的表现有:异常烦躁不安或极度嗜睡;眼睛下陷;手脚冰凉,看起来很苍白;皮肤起皱;一天只有1-2次尿。有任一表现,就要就医。
家长们给宝宝喂水,除了怕宝宝渴,还有很多原因,比如给宝宝漱漱口,给宝宝去去舌苔,给宝宝去去火。这些包含着关心和爱的考虑,只要守住“卫生”和“少量”两个底线,就不会给宝宝带来危害。至于喂了水有用没用,要靠聪明的家长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。不是缺水造成的问题,别着急喂水,先找正确的解决办法。是缺水造成的问题,可以喂奶也可以适量喂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