母婴课堂

产后42天再做这些可能就晚了

你知道么?如果产后42天才去关注子宫的恢复情况,可能为时已晚,
此时子宫很可能已经出现子宫内膜增生差、盆腔积液、炎症、子宫脱垂等问题,
并为以后的再次生育及妇科炎症埋下隐患。
而你,其实在“坐月子”期间就应该关注一下子宫如何恢复了。

四大角度判断子宫恢复如何

体积
产后七天,耻骨上方可以摸到,产后十天下降到骨盆内,产后六周,恢复至孕前大小。



重量
刚生完孩子时1000g左右,产后1周约500g,产后2周减轻至300g,
产后6-8周恢复至孕前的50-60g。

宫颈及子宫下段的变化
胎盘娩出后,呈环状如袖口,产后2-3天,可以容下2指,产后7天,宫颈口关闭,
宫颈管形成,很难通过1指,产后4周,宫颈口完全恢复至正常形态,成为“一”字型。


恶露颜色
量由多到少,颜色由深到浅,直至消失,3天以内血性恶露,颜色鲜红;4-14日,
浆液性恶露,颜色淡红;白色恶露,持续2-4周,少数产妇会持续1-2个月。



剖宫产,需特别关注子宫恢复


1. 剖宫产手术开始于宫缩前,宫口未开导致术后蜕膜、血液等组织物排出不畅,影响子宫恢复;

2. 切口的存在影响子宫收缩的对称性和极性,导致胎盘娩出后宫腔出血增多不利于产后子宫的恢复;

3. 伤口恢复不良,引发炎症性改变,从而影响子宫恢复;

4. 剖宫产术前焦虑,术后新生儿刺激乳头延迟,刚开始时母乳量少,延迟了缩宫素的释放,使得子宫复旧延迟

六大招数加快子宫恢复

妙招一:及时排尿
产后,医生常常会嘱咐妈妈要尽早排尿,一般在产后4小时小便。因为在分娩过程中,膀胱受压、
黏膜充血、肌肉张力降低、会阴伤口疼痛。不习惯于卧床姿势排尿等原因,都容易发生尿潴留,
使膀胱胀大,妨碍子宫收缩而引起产后出血或膀胱炎。


妙招二:产褥期别“赖床”
老人都讲究分娩后要卧床,怕受凉。不过,产后6~8小时,妈妈在疲劳消除后
最好别“赖床”,第二天尽量下床活动,帮助子宫复原和恶露的排出。


妙招三:哺乳刺激
刺激乳头也能帮助子宫收缩。因此,不妨在产后让宝宝尽早吃母乳,
只要宝宝一吸吮,子宫就会收缩,宝宝频繁地吸吮、频繁地产生这种反射刺激,
会使子宫的恢复加快。没有喂奶的妈妈,也可以采取按摩乳房或是热敷乳房的方式,刺激乳头。


妙招四:别当脏妈妈
分娩后沐浴,对妈妈来说有益无害。如果是正常分娩,沐浴能使外阴伤口及周围的细菌不易停留,
还能促进外阴伤口血液循环,有利于伤口愈合。如果是剖宫产,
而且采取的是皮肤横切口、皮下缝合的方法,那么沐浴时水是绝对不会进入伤口的。
只要在伤口表面敷一块纱布,不让水直接冲击伤口即可。
当然,伤口毕竟是很娇嫩的,所以沐浴完毕后,
伤口应该重新换药,切勿用湿毛巾在伤口上来回擦。


妙招五:按摩
在产后初期经常按摩子宫底,由下至上缓慢按摩,按摩10min/次,
让子宫肌肉受刺激收缩,也是刺激恢复的方式。


妙招六:提肛
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,每天可做一段时间的提肛运动,
早期锻炼盆底肌,促进盆底修复功能的恢复;

也可以在产后42天检查后根据盆底功能状态,再做kegel运动。

妙招七:运动
伤口愈合或身体状态允许的条件下,可进行适量运动,如抬腿、
仰卧起坐运动及胸膝卧位运动,
可适当预防子宫内出血及子宫下垂,促进子宫的恢复。


妙招八:电刺激
低频电刺激科促进盆腔肌肉收缩,筋膜张力增强,
带动子宫韧带运动,消除盆腔淤血,减少产后出血,
促进恶露排出,加速子宫复旧。


子宫,生命孕育的地方,
我们应该在产后及早进行子宫复旧,
让子宫尽早恢复!

 


 

Copyright © 2018 -2022 珠海市优育健康管理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粤ICP备18115586号

技术支持:深蓝网络